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北京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农林牧渔领域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及相关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职责。现已发展成为学科齐全、设备先进、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引领和支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全院设有15个专业研究所、中心,从业职工3000余人,事业编制的12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近70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近700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学者等一大批高端人才。
全院建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4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存机构、13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农村部检测中心、5个国家林业草原工程中心、1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市级工程实验室,拥有1个具有国际种子质量检测资质认证实验室(ISTA),1个具有独立招收资格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与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30余国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9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2个。
“十三五”以来,获得省部以上各类政府科技奖励2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1项、省部级一等奖68项。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成果6500余项,其中,审定、鉴定、认定品种740个;新兽药证书1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授权507项;制定标准349项;专利授权3310项。发表SCI论文3000余篇。“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及“工程学”五门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自然指数》(Nature Index)2020年的机构/大学的学术排名,我院位列省级农科院首位。
我院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以学科建设统领全院的团队、平台、任务,高效配置全院科技资源和科研力量。构建了农业生物遗传育种、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贮运、加工与营养健康、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5大学科领域,凝练出27个研究方向。
目前,我院的农作物育种和农业信息化两大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蔬菜、玉米、小麦、林果等育种成果显著。构建了国际最大的玉米种子分子指纹库;国际首创了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建成我国首个蔬菜高通量分子育种平台。信息装备技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4.0时代加速到来。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精准农业研究基地,研发了“金种子云平台”、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农机北斗自动导航、全程机械化作业智能监测和作业大数据云服务等关键技术。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局部领先,不断加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和全产业链技术的研发,构建了露地叶根菜节水集约化生产技术、设施高效无土栽培技术、植物重要病害机制及防控技术等关键技术。
我院长期致力于科技惠农兴农强农,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京郊建成了“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试验站、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示范基地”四位一体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拥有8个全市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大力支撑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重点打造了一批专业型研究院。牵头成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目前成员已经发展超过100家。我院是北京市对口帮扶的生力军,各项科技成果示范应用覆盖京郊13个涉农区、60%以上的涉农乡镇;成果在全国30余个省份得到示范应用,部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已走出国门,在20余个国家落地开花。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广大市民提供高质量服务。
新时代新征程,我院深入贯彻中央、市委工作部署,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为全面建成“国内顶尖,国际知名”创新型农科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数据截止于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