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服务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设施环境作物生命信息传感器与表型平台创制”年度实施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

4月13日,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设施环境作物生命信息传感器与表型平台创制”在江苏镇江举行2024年度总结会及2025年实施方案论证会。项目邀请浙江大学何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成良教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王儒敬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朱艳教授、江苏大学蔡健荣教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何丽虹推广研究员和王明磊高级工程师对项目2024年任务完成情况和2025年实施方案进行指导。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40多名项目组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项目负责人郭新宇研究员汇报了项目2024年工作进展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课题2025年实施方案。项目咨询专家在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进展与成果,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项目组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了2025年度工作安排。

“设施环境作物生命信息传感器与表型平台创制”项目针对作物高端成像单元和表型平台受限于国外技术垄断,价格昂贵、“技术黑盒”、不易集成应用、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当前作物表型平台系统普遍存在的数据获取通量低、解析时效性差、误差大,以及成本高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标国外的先进技术产品组织攻关,以期实现国产替代和实现系统优化。截止2024年12月,项目组研制出Na+、H+等7种离子传感器,葡萄糖、生长素等5种植物体内小分子检测传感器,技术成果填补了空白;创制的融合激光雷达、多光谱、RGB、热红外等多源传感器的作物多性状表型同步采集传感器阵列和成像单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了4套集光电成像技术、自动化控制和人工智能于一体的设施环境作物表型高通量获取平台,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一半,部分成果已经在全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产业化落地应用。2025年1月顺利通过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的“里程碑”节点任务考核。

图片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