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服务
水产所在锦鲤体色量化评价与温度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院水产所水族技术研究室朱华研究员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Q1IF6.8)在线发表题为Correlation of skin color and plasma carotenoid-related metabolites of ornamental koi carp under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为锦鲤体色性状改良及定向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锦鲤是由鲤鱼经长期人工选择、以观赏性状为育种目标培育而成的大型观赏鱼品种。锦鲤产业具有产品附加值高、单位面积产出大、产品运营模式多样、产业链延伸广、市场竞争力强等优点,符合当前推动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实现渔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需求。我国锦鲤产量虽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是体色等主要性状观赏和经济价值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研究锦鲤体色变化规律,明确环境引起锦鲤体色变化的遗传基础,阐明锦鲤体色调控的分子机制,对促进鱼类体色性状改良及选育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提高我国锦鲤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水产所朱华研究员团队首次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构建并优化了锦鲤类胡萝卜素类相关代谢物的高通量定量检测技术流程。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团队率先开展了不同品系锦鲤在不同养殖温度和季节环境中的类胡萝卜色素及相关代谢物血清水平追踪。此外,基于CIELab颜色空间理论,开展了锦鲤体色的无损、连续、量化评价,通过对锦鲤不同颜色花纹进行亮度、黄度、红度、色调和色饱和度等多维度比较,实现了锦鲤体色的数据化管理,突破了肉眼评判的主观局限性。研究发现急性温度波动(25±5oC)可能通过肾上腺素-鸟嘌呤途径改变锦鲤皮肤亮度,研究结果为锦鲤体色改良和定向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水产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刘丽丽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朱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王晓雯副研究员、张蓉副研究员和李绘娟助理研究员参与了本研究。本研究得到北京市渔业创新团队(BAIC07-2024)、我院创新能力建设鱼类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技术(080210024/001)和水产所改革与发展专项080210032/004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4.116165 

锦鲤2.jpg

1锦鲤体色多维度量化评价


锦鲤3.jpg

2 锦鲤体色与色素代谢物相关性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