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文明
杂交小麦研究所扎实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榜样9》纪录片暨思想交流活动

日前,根据院机关党委部署,杂交小麦研究所党支部以党小组为单位组织所属党员40余人,分批次集中观看了《榜样9》之“刘小京:我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盐碱地上种出希望”纪录片,并分别请所内70后、80后、90后科研人员代表交流了心得体会。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国航以普通党员身份全程参加相关活动。

1.jpg

我们从不同年龄段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旨在了解各个群体对这一事迹的看法认识,从而反映出时代变迁对个人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影响,同时也为展现科研传承与创新的力量。

70后科研人员代表、副研究员马巧云感慨道:“作为一名70后,刘小京老师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这代人,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一路见证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也正因如此,我们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句话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在我们看来,科研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更要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刘小京老师在盐碱地上的不懈耕耘,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年轻时投身科研的纯粹初心。这也激励着我在常规小麦育种研究领域持续深耕,力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更大的社会价值,为国家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80后科研人员代表、高级农艺师高新欢说,80后的我们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上学阶段就对科研的创新性和跨学科合作有着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刘小京教授的事迹对我来说,不仅是对传统科研精神的致敬,也是启发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农业实践的动力源泉,激励我们不仅要做好基础研究,更要勇于尝试,敢于突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力。下一步,我们将思考探索如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来改良盐碱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

90后科研人员代表、助理研究员李亚会说,对于90后的刚刚入职我院的一名科研工作者来说,刘小京的事迹不仅是前辈的榜样,更是我职业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作为数字原生代,我们可能更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深入一线探索的动力勇气还比较缺乏。但通过学习了刘小京教授在盐碱地上的坚持和创新,激发了我投身田间,扎根一线调查研究的干劲儿。

2.jpg

通过所党支部组织的此次活动,大家一致感到,《榜样9》作为一部展现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纪科研录片,对于激励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特别是科研领域的党员和科研人员,具有深远的意义。刘小京的事迹——将科研论文与实践紧密结合,致力于在盐碱地上种出希望,不仅是对科研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探索。虽然不同年龄段的科研工作者对刘小京事迹的感悟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刘小京教授的事迹进一步弘扬了农科精神,激发了党员干部特别是科研工作者对勇攀科研高峰的热情,夯实了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