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武云研究员与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西湖大学柴继杰教授应邀做客我院“农科大讲堂”,分别就小麦遗传育种与植物免疫领域的前沿成果作专题报告。报告会由院科研处与小麦所联合举办,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国航主持报告会,我院十五个所(中心)150余人参加。
杨武云研究员以“小麦种质创新与高产突破”为题,系统阐述了现代小麦的起源、进化与突破性品种培育的研究进展。他从四川小麦的发展历程谈起,强调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对于突破性品种选育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重点介绍了他和他的团队在人工合成小麦育种领域的创新成果。杨武云研究员带领团队通过建立“大群体有限回交”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成功育成小麦新品种“川麦42”和“川麦107”,实现了产量历史性突破。同时,他还指出,未来通过先进技术改良野生资源可为现代育种提供更丰富的基因资源。
柴继杰教授以“Signaling mechanisms of plant NLR immune receptors: from resistosomes to second messengers”为题,详细阐释了NLR受体蛋白在植物ETI免疫反应及抗病进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揭示了CNL类抗病蛋白通过CC结构域形成离子通道介导钙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以及TNL类抗病蛋白中TIR结构域作为NADase全酶产生信号分子的新功能。柴继杰教授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植物免疫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为育种家培育更高抗病能力的作物和科学家设计更具保护能力的小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武云研究员师从国际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颜济教授和杨俊良教授,主持国家及省级重大课题20余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团队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育成的小麦品种“川麦42”及衍生品种“川麦104”显著提升了西南麦区的小麦产量水平,为我国小麦育种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柴继杰教授长期致力于植物免疫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得德国洪堡教席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植物免疫受体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论文2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被引用超过2.6万余次,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等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