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学勇研究员受邀来杂交小麦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会议由小麦所张立平副所长主持,所内外50余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会。
张学勇研究员以发表在Nature杂志的《Pan-genome bridges wheat structural variations with habitat and breeding》论文为开篇,结合毕生的科研成果、学术思考和工作经验,做了题目为“小麦品种与人文、环境协同进化的基因组基础及对育种的启示”的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围绕“普通小麦的起源与传播、中国小麦品种基因组结构变异及进化、现代品种的基因组选择响应与演变规律、小麦广泛环境适应性和品质基因的调控及对小麦基础研究和育种的思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为我所科研人员拓展科研思路、探索热点领域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会后,参会人员就报告内容及未来科研方向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并就小麦种质资源高效精准利用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张学勇研究员,中国农科院作物基因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小麦细胞遗传学、遗传多样性和种质创新、产量性状遗传解析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建立了我国小麦的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201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主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中麦66、中麦110、中天1号分别通过河南省,山西省和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Nature、Plant Journal、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Plant Physi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等期刊发表130余篇论文,总计被引用6000多次。